荷花,又名莲、芙蕖、芙蓉、菡萏、水芝、静客等,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荷花花大色艳,凌波翠盖,清香远溢,有着极强的适应性,既可广植湖泊,蔚为壮观,又能盆栽瓶插,别有情趣。荷花色、香、姿、韵俱佳,可赏可食,文化内涵丰富,花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宫廷苑囿和私家庭园最喜种植的水生花卉。圆明园内大小湖面众多,溪流往复,是名副其实的水景园,多处水面都有荷花种植,无数临湖的亭台楼阁成为清帝夏日赏荷的佳处,有的景点内专门修建了小池和曲沼,以供清帝夏日赏荷。炎炎夏日,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带来丝丝清凉之气,而君子之花所蕴含的丰富花文化,成为帝王抒发情感的对象,留下了多达300余首咏荷的诗句。皇家园林与荷花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圆明园内特有的荷花景观与文化。
圆明园荷花的观赏之美
园内种植的荷花品种仅能确认颜色主要是红(粉)色,西峰秀色“映日漾金莲”和坐石临流“曲流贴贴泛金荷”有黄色荷花,狮子林“清淑斋前植白莲”。避暑山庄曾种植过“敖汉莲”,花期很晚,康熙皇帝曾命人绘过《瓶莲图》,似为荷花中的千叶品种,花瓣极多,不知圆明园中是否种过此品种。
湖堤岸边种植的柳树浓密参天,枝条拂水,蒲苇共生,鱼跃鸢飞,为荷景创造了良好的背景环境。荷花是圆明园水面上主要的点景植物,有的湖面密植荷花“红绽一池荷”;有的湖边沿水榭亭台点植小片荷花,凭栏开窗即可欣赏湖中出水芙蓉;有的小园中引入湖水,曲沼中布置几丛荷花与岸边柳树相依;有的院落中修筑小型的规则形水池,放入盆栽的荷花,鱼儿悠游于叶下。漫长而炎热的夏季,荷花盛开于园中各处,红蕖绿云,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清帝于园中赏荷、品荷、咏荷,产生了不少与荷花相关的文化活动。
荷花观赏期很长,清明后田田的荷叶浮于水面,未展开的荷叶如一只只小箭充满了自然的趣味,从初夏到初秋皆可赏花、叶和莲蓬,加之“留得残荷听雨声”,足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可以欣赏。夏日清帝游赏于各景临湖宫殿和湖边亭榭之中,荷花即可映入眼帘“红衣露坠莲房粉”,于骄阳下怒放“袅袅摇壁报,亭亭映日红”,仿佛带走了些许暑热“芳能消暑气,秀独占熏风”。在宽阔的湖面旁赏花时,湖光山色,风光潋滟“湖平水色涵天色,风过荷香带叶香”。淡淡的荷香幽远怡人,清风徐来,香远益清“风送荷香来枕畔”,“嫩荷香远风频递”,“风动藕花香”。赏花时遥想濂溪先生钟爱此花,君子比德,意境幽远“濂溪说曾读,理趣至今存”。清帝似乎犹喜雨中观荷,留下了大量的御制诗,雨落之时大珠小珠落玉盘,充满了音乐的律动“繁响溅池荷”,“荷珠纷落犹无定”,“骤雨打池荷,荷珠纷落水”;还有水鸟于荷叶下避雨,顿觉逸趣横生“凫藏莲叶津”;雨后荷叶上水珠莹润“雨后一凭栏,荷擎颗未干”,“汞珠颗颗擎琼盖,那敷金盘露似饴”,花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则更为娇艳动人了“荷浦新芳净且鲜”。
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太后,每当圆明园荷花盛开时,乾隆皇帝总会把太后从畅春园接来圆明园多稼如云,陪母亲一起赏花、用膳、聊天,并以诗纪之,其孝心可见一斑。
荷花是宫廷夏季室内主要的插花陈设,高雅洁净的荷花不仅美化了居室环境,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长春园含经堂有殿名静莲斋,室外并无水池种植荷花,清帝夏日命人于室内布置荷花插花“斋前本无池,无池安得莲。芳葩植瓶中,奇峰耸庭前”,以屋外的假山作为插花的背景,使得赏花更添雅趣;殿中有此清雅的插花,仿佛炎热减弱些许“一间静室避歊炎,瓶供莲华水贮奁”。清帝命人采来几支荷花插花时,不忘嘱咐宫人“折花休采叶,留使荫鸳鸯”;命人划船折取荷花时不要采并蒂莲,因为其独特的花姿别有风味“兰桡折取怜双蒂,殊胜陈隋巧样妆”。
圆明园荷花身临其境之美
清帝闲暇之余经常乘舟于园中各处游乐,湖面上空气对流易产生熏风,相比陆地更加凉爽。皇帝在炎热时乘舟纳凉,穿行于荷花丛中,近距离地欣赏荷花。船行之处,波心荡漾,荷花亭亭玉立,“殿阁风生波面凉,溯洄徐泛芰荷香”。风起时,岸边竹林清响,湖面荷叶翻飞“清风过绿竹,浓露裛红蕖”。夏日月夜泛舟,对月赏荷,更添雅致,清风徐来,清香幽远“荷风送细芬,一叶轻舟荡”,“风送清香细,依稀数点荷”,“开遍芙蕖水为香,疏槐鸦影乱昏黄。停舟待月寻佳句,卷幔吟风纳晚凉”。如在雨中泛舟观荷,则别有一番情趣,清楚地看到雨点溅落在荷叶上再落于水中“高低荷漾盖,聚散水浮沤”,而雨后天地一片清明,荷花更加洁净“树蝉声亮荷香净,一线斜阳天蔚蓝”。
圆明园湖面众多,各种鱼儿悠游其中,夏日蝉鸣之声不绝于耳,湖中荷花含苞待放,清帝喜观鱼儿游戏于莲叶之下,趣味盎然,想象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体察“鱼之乐”,向往如鱼儿般悠闲的生活“莲叶东西鱼取乐”,“荷池鱼戏叶西东”,“鱼乐壶中跃,荷香镜里生”,“游泳碧波心,沈潜荷叶底”,“鱼跃荷汀远香散”,“丛樾蝉吟音断续,疏荷鱼戏影纵横”。
清代西溪山人所著《吴门画舫录》里提到,苏州的妓女徐友兰“以荷露烹茶,与生共话”,采集荷叶上的露水以供品茗之需,是文人雅士传统生活中流行的一种风俗。乾隆皇帝自十六年(1751)第一次南巡实地考察江南风物后,深受其人文景观和文人雅趣的影响,不仅嗜茶,更雅好文人品茗,也学着采集荷叶上滴滴露水所汇成的“荷露”来烹茶。并于乾隆二十四年和二十九年写下两首《荷露烹茶》诗,还设计了专门的茶具将这两首诗烧制于上,作为“荷露”所沏茶的御用茶具,体现了乾隆帝对汉文化的倾慕之情。可以想象皇帝清晨命人于花瓣荷叶上取来蕴含着荷香的露水沏一壶清茶,当真是风雅极了“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
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僧道皆于是日设盂兰盆会或作道场度孤魂野鬼,于河湖中燃放河灯。荷花是佛道两教的圣物,因此河灯做成荷花的式样,以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康熙驻跸避暑山庄于塞湖中放荷灯,乾隆年间多在圆明园福海中放荷灯,据记载,圆明园内年例办理中元盂兰道场所用荷灯每一份五千盏。福海中元放荷灯,一般要制作数千盏荷花式灯笼及其他各种形状的灯笼,“使小內监持荷叶染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做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可以想象,浩瀚的福海在中元之日,数千盏荷灯随波摇曳,与湖中的真荷花遥相呼应“金莲万朵灿瑶池”,两岸烟花万朵,景象何其绚丽灿烂。
圆明园是清代鼎盛时期的帝国政治中心,皇帝全年有大半的时间在其中园居理政。荷花是夏日水面上的主要观赏花卉,许多景点、殿宇和皇帝的日常活动、情感抒发均与荷花密切相关。通过对清帝与荷花相关的活动研究,了解清帝在圆明园中夏日的宫廷生活,从中提取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提升对于荷花文化的了解,增加名园的文化底蕴,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
荷花香远益清,可赏可食,极受世人喜爱。御园赏荷花之处甚多,帝王以荷花喻人,修身养性,使得园居生活充满了隽雅之气。园中的荷花年复一年,迎日绽放,见证了清朝盛世的辉煌,目睹了帝国的衰败陨落。名园虽毁,荷花犹在,多年后历经劫难的圆明园重新整修放水后,湖面中兀自生长出朵朵红莲,既象征着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亦仿佛隐喻着名园的新生,愿君子之花在园中永展新颜。
2023-11-23 13:48:09
育树苗的方法和技术2023-11-23 13:46:13
育苗有技巧,记住这四点,出苗均匀幼苗健壮2023-11-23 13:46:09
育苗有技巧,记住这四点,出苗均匀幼苗健壮2017-03-29 14:35:01
云南苗木销售2017-03-07 17:42:19
云南苗木销售网站正式上线!